華語老師“標籤”的重要性
2024八月改版前的JLMS網站,有一部分是關於過去自己投入很多時間的一種社交舞社群訊息-swing dance、Jazz jam session。
這樣的操作看來很突兀,不否認,是滿突兀的,畢竟跟華語教學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會讓我這樣做,主要三個原因:
1. 除了專業領域外,讓學生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
根據自己的經驗,歐美學生特別在意老師工作以外的興趣。或許是因為他們更在意“ #工作生活平衡”。
在亞洲大家或許不太看重這點,但對於歐美學生而言,老師除了工作以外,還有什麼興趣、熱情,這也是他們評斷老師有不有趣、會不會過生活的方法。這些某部分也呈現了老師的價值觀,也能反映到老師上課的風格。(法國人好像真的很害怕老師只工作,不會過生活…,如果我假期還工作,他們就會對我說:“Jenny,請尊重你的假期”)
2. 找到共同話題,幫助教學與學習 (還可以趨吉避凶?)
對我而言,語言就是溝通的工具,學習語言是為了和人建立關係。
如果學生能在對新語言掌握度還不是太熟悉、對老師完全陌生時,先對老師有一點認識,知道老師某部分的生活樣貌與性格,有一點認知,都能有助於減少初期上課的焦慮、不確定性,甚至找到共同話題,增加安全感,這些都有助於老師的教學與新學生初期的學習。某些時候,還能自動篩選掉跟你tone調不合、不適合自己的客群,幫你趨吉避凶(?) XD
3. 增加印象
當學生尋找上網搜語言老師時,每位老師都可以在網站上完美描述自己的專業度、受歡迎程度、讓學生難以抉擇時,這時候其他的小特色或許是讓學生印象深刻的關鍵,也可能是學生最終選擇得原因。
想像學生搜尋了眾多老師,他會在心裡murmur:「啊!我要聯絡剛剛那個看起來很專業,也會跳swing的老師。」
或是:「啊!我要找那個住在小島,感覺也愛身心靈、會塔羅、頌缽的老師!他看起來很能同理也很會教」
但學生一定不會只說:「我要找那個很專業的老師。」(因為每個人都會說自己很專業)
----------------------------
說回文章的開頭,這個奇妙的操作
讓我幾個月前信箱收到一封來自德國的信,信件中說:原本在德國就跳swing的他,上網查了Taiwan、Swing,無意間找到JLMS。原本就他打算來台灣學中文的他,赫然發現珍妮我跳swing又教中文,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一次滿足兩個願望。
經過線上見面後,他毫遲疑直接報名一系列課程。
除了生活用語,還可以教他社交舞場合應用到的句子,對他來說,所有學習都變得很實用。
上課後發現這位德國工程師學生和我其他兩位位工程師性格很像,一問之下他們根本同星座,還兩人同月同日,自律、聰明度、性格與學習方式都超像。
以上種種巧合,讓我更快掌握他的上課狀態。
真的是會自動篩選、趨吉避凶啊~
另一個故事,
上週的白晝之夜,學生得活動開幕致詞,他也發現白晝之夜有swing體驗。他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們加課準備開幕致詞,或許也該多加一堂課來惡補swing…
雖然只是玩笑話,卻也加深與學生的連結。
所以回到標題,如果除了教學專業外,我們是否能幫自己找到另外三個“標籤”呢?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