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老師成就感來源>
- JLMS_Jenny
- Mar 14
- 3 min read
<華語老師成就感來源>
38 國際婦女節那天,我收到一位法國朋友傳來的連結,標題是:5 位傑出的台灣女性,讓法語圈在台灣更加活躍 (5 femmes taïwanaises extraordinaires qui font vivre la francophonie à Taïwan)。往下一滑,竟然出現我的名字:「熱情且充滿魅力的華語教師——Jenny Lin」(Jenny Lin, une enseignante de chinois passionnante et passionnée)

老實說,當下有點不真實感,畢竟在台灣法語圈努力的人太多了,我不過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而已。但這也讓我想起,當初開始使用法文教中文時,我的初衷是什麼?
---------------
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當個有溫度的老師,雖說上商周的原因是因爲AI小工具開發,乍聽之下應該是一個大量使用科技產品教學的人。但其實自己面對面教學還是走非常「老派」的路線:一塊白板、白板筆和一張嘴和「認真打扮的自己」。
因為「設備」越簡單,好像人與人之間能越純粹地互動,就算很多學生本身是工程師,但他們也傾向這樣被他們稱為「很有機」的學習方式
JLMS的課程的原則還是:
1. 保持課堂的「溫度」與「真實感」
2. 「人」為核心,科技為輔
3. 讓科技為「人」服務,而非被科技綁架
任何絢麗的簡報與科技互動都比不上有血有淚的老師最當下的真實的互動反應。自己跟學生的說話節奏、語氣、肢體語言都會因為學生性格而有所調整。學生好像也因此容易不知不覺地將喜怒哀樂和我分享。
也因為都掏心掏肺了,學生黏著度更高,學生平均跟課時間都是三年起跳。
至於科技的應用,由於學生族群大部分都是外交、商業群體,每位學生想著眼的領域非常不同,因此科技主要是幫助自己行政流程、備課過程更簡單。
-----------------------
有時候在一些工作坊,會看到老師們們很追求設計出課堂遊戲,反而忽略了學習的本質意義。到底最重要的是「玩」還是「學」?
如果上面這個問題太難,或許這個問題比較容易找到答案:
老師的成就感來源到底是:「設計出很酷的遊戲」還是「學生學會了而且可以應用」?(我懂自己設計出很酷的遊戲的成就感爆棚XD,但學生可能學習效果不見得更好)
在教學初期,還沒找到自己的教學風格時,我也跟著眾多老師的腳步,迷失在這樣的題目中。
被工程師學生嚴厲地批評後,我才回到了最原始的互動方式與教學。
破了這個關卡後,我開始思考:
如果教學的意義不只是讓學生「會說中文」,而是讓他們更認識台灣。
如果我能先照顧好一個在台灣的群體(法國群體),甚至透過不同形式建立起橋樑,或許,這會讓華語教學到達另一個層次吧!
這樣的心境轉變過程,更深地感受到:科技是輔助,真正的價值在於「人」與「互動」,老師的角色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陪伴學生學習。(我都說我是學生的顧問、伴讀、秘書、啦啦隊)最終,當華語老師的成就感,不再只是學生會了這個語言,而是他們打從內心認同、尊重我所愛的土地吧!
Comments